修水是我的故乡。像所有游子一样,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老家的印象,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故乡的样子。
修水本义为“长河”,并不是故乡的“乳名”。以至于我们在古籍中同她相遇,见到的多是“分宁”“义宁”“宁州”。我们喜爱的“宁红茶”,就是沿用了她的曾用名——“宁州红茶”。
▲修河明月湾
无关风月的“美”
谈到修水,人们都喜欢聊及“修水美女”。
关于这个话题,曾有过一段让我至今想起仍觉不适的插曲。有一回在广东,一中年男子身着唐装、手持纸扇、戴着珠串,说话时摇头晃脑,恨不得把“有文化”三个字刻在脸上。
当得知我们来自修水县,他突然眼睛发亮,语气里的轻佻毫不掩饰:“啊?修水县!我知道的,那里可是出美女的地方啊,我们这边接待客商,经常能碰到。”
男子说这话时,嘴角和眼睛都写满了猥琐——在场的所有人都听出来了,他口中的“修水美女”充斥着贬义,等同于“风月女子”。
尽管我们听了很生气,但基于初次见面的基本礼仪,我还是用眼神暗示朋友忍着,别当场驳斥他。
可那男子很不识趣,接着讲:“我最近正研究‘美女文化’,你们修水的‘美女文化’源远流长,清朝以前就有名气!县里该好好挖掘这个‘资源’,你看现在连‘潘金莲故里’都能当广告语,你们这现成的‘IP’可别浪费了啊!”
朋友再也按捺不住了,略带怼人的语气对男子说:“你这话有‘三错’,一是错在历史常识;二是错在地理方位;三是错在价值取向。”声音不大,却字字清晰。
话音刚落,男子脸上的得意瞬间僵住,先前的“文化人”派头荡然无存,慌忙掏手机假装接电话,嘟囔着“告辞,告辞,先处理点事”,灰溜溜地离开了。
稍有历史常识便知,民国以前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县叫修水。“修水”作为县名,始于1914年3月——当时为避广西义宁县重名,才将“义宁”改作“修水”。在此之前,“修水”只是一条河流的名字,与所谓“风月”毫无关联。
人们之所以误解,多半因修河流域的特殊位置:修河与赣江、鄱阳湖交汇处,曾是商贸繁荣的重要港口,南来北往的客商聚集于此,服务行业特别发达,不免留下“修河美女香天下,灯红酒绿不思家”的传说。
试想一下,有哪个真正从事风月行业的人,会主动透露家乡?他们只会拣名气大的地方随口编造,不过是借“修水”美名给自己贴金罢了。
真正的修水女子之美,从不是靠猎奇想象堆砌的。那是好风情遗传的灵动基因——闯王遗风、米脂神韵,流传着眉宇间的温婉;是好风土培育的细腻肌肤——大美山河、温泉水滑,给予由内而外的润泽;是好风物生成的鲜活容颜——菊花香茶、养颜哨子,让笑容里带着自然生机;是好风气锤炼的坚韧气质——世代耕读、淳朴民风,让她们既有水乡柔情,又有山野果敢;更是好风水熏陶的纯净心灵——佛教祖庭、儒道滋养,孕育出待人接物的真诚善良。
若再有人对修水美女心存误解、胡乱点评,我们不得不感叹“没文化,真可怕”!
▲央视《探索发现》解锁修水白岭美女的基因密码
无法跨越的“峰”
近些年来,经常看到外地朋友写修水游记、心得。偶尔也有机会被拉回去“陪游”或导游,概括起来无外乎“寻根之旅”和“文化之旅”。
文化人之所以如此向往、迷恋修水,正是因为这里有两座中华知识分子无法避开的文化高峰——“诗书双绝”黄庭坚与“一代宗师”陈寅恪。
黄庭坚出生在修水双井村,今年是诞辰980周年。他是千载难逢的“全能式复合型”文化巨匠,在北宋文坛与艺坛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,至今仍有跨越千年的回响。
▲黄庭坚像
作为江西诗派鼻祖,黄庭坚主张“点铁成金”“夺胎换骨”,为宋诗发展开辟新路径;作为书法家,他的作品笔力雄健、韵味十足,与苏轼等并称“宋四家”,位列第二;他还是《二十四孝》中“涤亲溺器”的主角,用日常小事诠释“孝”之真谛,成为后世道德典范。
他的书法作品《砥柱铭》全文407字,曾以4.368亿元天价刷新中国书画拍卖纪录,换算下来每个字约107万元。而他的诗句流传千古:“阳关一曲水东流,灯火旌阳一钓舟”写尽离别怅惘;“落木千山天远大,澄江一道月分明”勾勒秋日壮阔;“多少长安名利客,机关用尽不如君”道破淡泊心境。除诗与书法,黄庭坚在词赋、散文、史学、理学、释道哲学等领域均有精深造诣,史学界称他“黄太史”,散文以题跋最精妙,苏轼盛赞其文“瑰玮之文妙绝当世”。他的作品与思想,不仅在宋代影响深远,更滋养后世学人,形成中国文化史上独特的“黄庭坚现象”,成为宋代文化的“象牙塔”。
另一位让修水引以为傲的文化巨匠,是陈寅恪。这位中国现代极负盛名的国学大师,始终以“义宁(今修水)陈寅恪”自居——为王国维撰写纪念碑碑文时,他特意在落款注明籍贯,这份对故乡的眷恋,从未因岁月流转而淡化。他的祖父陈宝箴、父亲陈三立均在修水出生,家族文脉与故乡水土,共同塑造了他的学术品格。
▲精神矍铄的陈寅恪
陈寅恪的学问之渊博,是学界公认的传奇。他通晓十七种语言文字,在史学、文学、哲学等领域成就显赫,更以“四不讲”闻名:“前人讲过的,我不讲;近人讲过的,我不讲;外国人讲过的,我不讲;我自己过去讲过的,也不讲。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。”这份治学态度,让他成为“清华四大导师”之一,备受尊崇。
胡适评价他:“寅恪治史学,当然是今日渊博、有识见、能用材料的人。”傅斯年惊叹:“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!”梁启超自愧不如:“我虽著作等身,加起来不足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。”郑天挺敬称他“教授的教授”——当时清华的吴宓、朱自清、冯友兰等知名教授,都会特意去听他的课。就连狂傲的刘文典,评价西南联大教授时也说:“联大只有两个半教授。”
陈寅恪的学生季羡林曾回忆,清华求学时,对他影响大的是陈寅恪的“佛经翻译文学”课。而他的治学精神更让人动容:抗战期间辗转西南,无参考资料时凭记忆写下《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》与《唐代政治史述论稿》,为史学研究提供经典范式;晚年双目失明、右腿骨折,仍以顽强毅力口述完成《论再生缘》《柳如是别传》两部巨著及数十篇论文。这份坚守,与黄庭坚的成就一样,成为修水文脉最厚重的底色。
无与伦比的好
修水,地处三省通衢要地,也是一片“三好”胜境——好汉、好茶、好僧。
“好汉”要从毛主席的好词说起。毛泽东同志在他第一首军旅诗词中写道:“军叫工农革命,旗号镰刀斧头。修铜一带不停留,要向潇湘直进”。其中,“修铜”就是指的修水和铜鼓。由修水好汉等组的工农革命军一军一师,师部在修水,也在修水打响了秋收起义的第一枪。曾留学法国、见过苏联红军旗帜的何长工等人,在修水设计了我党我军第一面军旗。2007年,时任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龙新民发文称“修水是军旗诞生的地方”;2010年,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在修水考察后题词“军旗诞生的地方”。
▲修水,军旗诞生的地方
“好茶”不仅仅有宁红茶。在江西“四绿一红”茶品牌中,“一红”便是宁红,也是我国早的工夫红茶之一。1891年,修水籍茶商罗坤化制作的100箱宁红茶运抵汉口,恰逢俄太子尼古拉·亚历山德罗维奇来华,品尝后大加赞赏,以每箱100两白银全部购下,并赠“茶盖中华,价高天下”嵌金长匾,将宁红列为沙皇皇室饮品,“太子茶”的名号自此传开。1915年美国旧金山“巴拿马万国博览会”上,宁红茶获甲级大奖章,比同年获金奖的茅台酒还高两个等次。上世纪30年代,宁红声名鼎盛,在上海、香港等口岸有“宁红不到庄,茶叶不开箱”的行规,当时修水茶行林立达100多家,浙江慈溪陈布雷的父辈,也曾在此做茶叶生意。“当代茶圣”吴觉农欣然题词“宁红、祁红并称世界之首”“宁州红茶誉满神州 ”,他还回忆1934年赴英国伦敦考察时,发现当地茶叶小包装外写着“宁州红茶”,里面却装祁门红茶——这足以证明,宁红与祁红品质不相上下,同属顶尖水准。
早在北宋,黄庭坚就将家乡“双井绿”茶推赏于京师,苏东坡、司马光、梅尧臣等纷纷挥毫点赞,赞美双井绿茶的诗作达百余首。修水还是金丝皇菊的原产地,而修水人自己爱的,是一碗“菊花茶”(又称“什锦茶”“相料茶”):茶叶、腌制盐菊花、炒黄豆、芝麻、花生、生姜、陈皮、花椒……少则几种,多则十几种佐料,泡在热水里,一口下去,咸香回甘,满是家乡的烟火气。
▲“山水画”中的修水茶园
“好僧”好自黄龙祖庭。“吕祖参禅到此间,始释修行奥妙;黄公访道登斯地,方明出世因缘。”修水县黄龙寺,是佛教五家七宗之一黄龙宗的祖庭。寺院始建于唐乾宁二年(895年),超慧祖师到此后赞叹:“凝三山之灵秀,蓄九泉之源流,九关十三锁,真佛境也。”宋代时,黄龙寺成为江南佛教四大丛林之一。北宋神宗年间创立的黄龙宗,以博大精深、机警风趣的传道方式,深受朝野与僧俗喜爱,后传至日本、朝鲜,远播东南亚与欧美,在佛教发展史上影响深远,如今日本仍有多个黄龙宗支派。
黄龙寺至今保存着完好的祖庭遗址、摩崖石刻、唐代古井,以及遍布寺周的僧塔等珍稀文物。周敦颐、王安石、苏东坡、黄庭坚、苏辙、张商英等历史名人,都曾作为黄龙居士或方外弟子在此修禅受法。这座千年古寺,对儒释道的融合、中国禅宗的最终成熟,起到了关键而独特的作用。
▲黄龙寺祖师塔
幕阜山脉纵贯三百余里,左临洞庭,右接彭蠡,修水居于腹地,藏尽神奇。这里是屈原的流放地、杜甫的归宿地、黄庭坚的诞生地、李自成的栖身地,也是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的策源地,彭德怀、罗荣桓革命生涯的重要启航地……
修水,那无关风月的女子之美,是闯王遗风与米脂神韵交织的温婉,是山河滋养、民风锤炼出的坚韧与善良;那无法跨越的文化之峰,是黄庭坚诗词书法中流淌的千古才情,是陈寅恪治学精神里蕴含的厚重文脉;那无与伦比的三好胜境,是秋收起义中打响第一枪的好汉豪情,是宁红茶香中飘溢的岁月韵味,是黄龙祖庭里传承的禅意梵音。
喜欢此帖就给TA打赏~
感谢您的赏脸阅读
打赏后这些钱都会交给作者
您的城市币余额不足